首页

东北女王

时间:2025-05-23 18:41:29 作者:山体滑坡发生前会有哪些征兆?如何科学避险?一文了解 浏览量:36468

图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王效平摄

  中新网呼和浩特3月28日电 题:内蒙古各地春耕备耕正当时

  作者 奥蓝 张林虎

  “我宣布,全市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一天前,呼和浩特市春耕备耕暨高标准农田现场推进会举办,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局长高涵在现场高声宣布,今年当地要新建高标准农田14.54万亩,提质改造耕地13万亩,逐步将土默川平原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典型示范区。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和“奶罐”。时下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中新网记者走访内蒙古多地看到,在现代化科技手段、生产理念和管理方式的三重“加持”下,火热的春耕备耕图景在内蒙古118.3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演着。

图为内蒙古农民正在咨询购买春播的种子和化肥。奥蓝摄

  “农资储备比较充足,而且价格也比较稳定。”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位于河套平原,春耕备播工作早在1个月前就开始了。杭锦后旗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李杰介绍说,据统计,全旗小麦种子需求量约275万千克,玉米种子需求量约130万千克,向日葵种子需求量约35万千克,各类肥料需求量约10万吨。

图为工人们正在为和林格尔的农田制作化肥。奥蓝摄

  “我们根据浇灌方式、土壤类型等,设计了60多种不同的肥料配方。这样的科学、有效施肥,可以精准农业作业,减量化肥,前期不浪费。”在内蒙古政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着。负责人李茂林告诉记者,大家正在为和林格尔县农田配置用于今年春耕的复合肥料。“一粒种子、一颗肥料种下去,影响的是一年的收成。我们作为农业企业,有责任、有义务,把好责任安全关。”

  赤峰市宁城县是内蒙古重要的育苗生产基地。这些天,由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等多种新型农业技术赋能的多家智能化种苗工厂开始育苗生产。

  在正合农业科技智慧温室大棚里,现代智能化育苗播种机正在作业。种子在自动育苗生产线上完成多道程序后,自动进入育苗温床系统。自动喷灌水肥一体机、自动轨道运输设备、自动温控技术系统,让秧苗及时得到肥料、阳光和呼吸到新鲜空气。

图为赤峰市宁城县一家智能化种苗工厂培育出的种苗。单德志摄

  正合农业科技育苗工厂负责人郑铁军说:“为保证今年春播生产及时进行,我们采用电脑全自动化精准播种设备,准确率达99%左右。”

  “我们提供全程托管和单环节两种服务。通过服务,可以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机械化水平,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今年,我们已与约500户农户签订托管协议,合作订单面积达4万亩。”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万林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一家由十余名当地农民自发成立的、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的合作社。记者看到理事长闫瑞东时,他正在检修大马力拖拉机。“我们成立于2016年,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机具越来越先进。”

图为闫瑞东正在检修拖拉机。奥蓝摄

  “总体而言,呼和浩特整体的农机配套是能满足春播需求的。”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副局长郭旭告诉记者,经调度,目前全市可投入春耕生产拖拉机约7.9万台,可投入春耕生产配套农机具约9.7万台。“目前,我们还在开展关于农机的维修、保养,农机手、农民的培训等工作。”

  “2023年开始,我们还与气象局配合,及时根据天气预报,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对农业生产的农户提出指导意见。”郭旭在采访中继续补充说,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畅通物资运输渠道、优化产业种植结构等工作都在同步开展中。“实现向现代农业迈进的目标。”(完)

【编辑:李润泽】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杭州亚运会)外媒观国际体育视觉设计展:多样亚洲文化“潮涌”互鉴

“吱……”随着切割机的锯片极速转动,钢轨上划出一道道火花……2时10分,螺栓松卸完毕,作业人员集合在线路两侧,依次排开,钢轨拉伸器开始缓缓拉动着钢轨。在钢轨切口处,技术人员谢景刚一边手拿钢尺,一边紧盯着放散数值:“25mm、20mm、10mm……好,停!”拉伸器操作手马上停止,钢轨按照设计锁定轨温值调整到位。

新动能行业利润较快增长(锐财经)

急诊科医生 邓新喜:都是24小时在应急接诊。全院的医护基本上能留在这里的都在这里,都在坚守岗位。我们临时安排了他们的住所点,都是24小时在这边住医。

纪念郑成功诞辰400周年 第八届国际郑成功文化节开幕

宝鸡金河工业园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黄龙县高效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商南县茶叶产业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等80多个产业链项目加速推进;

2024FIBA OPEN 3X3北京三人篮球公开赛收官

随着10月份即将结束,在今年三季度中国游戏市场收入创历史新高后,全力冲刺2024年的中国游戏行业又迎来了新一批的游戏版号发放。

河南开封:“一动一静一中医”激发文旅新动能

王发涛今年66岁。1983年,王发涛的伯父去世后,看着无儿无女的伯母黄吉亭无人照顾,他就主动把伯母接到家中,与自己同吃同住。40年来,14600多个日夜,他像照顾亲生母亲一样,悉心关照老人的吃住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